地球到底需不需要人们保护? | 星球科学评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星球科学评论 Author 星球科学评论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在人类活动引起的短期环境冲击面前,它们与我们都是受害者,现下的活地球是最大的受害者。所以,地球到底需不需要人类保护?当然需要,而且人类也有这个能力,缺少的只是行动的勇气,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公正,和循序渐进、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注:风云之声内容可以通过语音播放啦!读者们可下载讯飞有声APP,听公众号,查找“风云之声”,即可在线收听~
|科学| · |探索| · |好奇|
01
(1)岩石地球
但后来的岁月里,地球变得不再仅仅只有岩石。万有引力让星尘收缩、摩擦、放热,放射性元素在地球内部释放能量,原行星忒亚(Theia)的迎头撞击更让地表熔化成岩浆海。
原始地球和原行星忒亚(Theia)撞击假想图 | 原行星Theia的大小可能类似现代火星,“Theia撞击说”指是原始地球与Theia相撞后的碎片汇聚形成月球,已经成为当代解释月球成因的主流观点。图源@Giphy.com
(2)流淌地球
海洋不仅造就了水循环,它还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量调节器,深刻影响着水与大气的流动。它们在岩石地球上不断流淌,成为塑造地表岩石的重要力量。
冰川与江河在大地上流淌,百川归海,碎石为砂。
(3)活地球
02
人类世地球
可是,当代的地球被一种无比庞大的超级意识控制,那就是人类的意识。当我们将人类意识注入到活地球的设想里时,事情似乎变得有趣起来:每个人类个体都在有意无意的消费环境,当个人的有意无意乘以78亿人口时,就像是一种巨大的无形意识,操纵着地球向着某个方向不断前进。
(1)人类世地球
人类对于这颗星球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很多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主张将我们生活的时代定义成一个新的地质年代纪元:新生代-第四纪-人类世,以取代现在正在使用的全新世(1.17万年前至今)。
除此以外,我们生产的混凝土、玻璃、塑料等难以降解的物质,也会成为埋藏在沉积物里的“技术化石”,彰显人类的工业制造能力。
长满藤壶的塑料瓶 | 即使漂浮在高温高盐的海洋里,塑料片也能长久不坏,甚至成为藤壶动物附着的基床。而当它们最终沉入海底时,则洒遍了整个大海,成为海床上的人造垃圾。图源@VCG
化肥、农药、有机污染物、富集的金属元素会保留在土壤、湖底或海底的泥沙中,成为“地球化学化石”,彰显着人类的技术能力。
至于那些构建在地下的建筑、矿井、石油钻井、矿场、尾矿坑等破坏了天然地层的地方,则保留着工业改造的痕迹,成为“信息化石”,凝结着人类对岩石地球的改造行为。
堆积有序的矿渣 | 矿渣常会被填埋起来,它们保留下被人为破碎的痕迹,与周遭的岩石和天然泥砂截然不同,将“这里采过矿”的信息保存下来。图源@VCG
除了这些有形的改变,还有一种无形的人类遗产,那便是向水和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03
这样一个时代到底有多坏?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尺度来科学看待。
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各种变化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正如板块运动引发地球气候冷暖转变的时间尺度为亿年至数千万年,但四季变化带来冷暖交替的尺度则是一年,使用不同的尺度看待世界时,引起环境变化的控制因素显然各不相同。
过长的观察尺度,无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当代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恐龙时代比当代温暖许多,但这与你我无关。因为在亿年的观察尺度上,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是板块漂移、海洋闭合等超宏观因素,它们早已融进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底色——我们正处于一个长达5500多万年的变冷趋势中,这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
不同观察尺度下越来越冷的新生代|以千万年和百万年的尺度来看,新生代的全球温度长期变冷;但以十万年的尺度看时,却可以发现明显的周期性,图源@文献[28](上图),NASA(下图)
人类祖先诞生的300多万年前比现代要温暖一些,但这也与你我无关。因为在百万年的观察尺度上,高原的抬升、山脉的隆起是更显著的气候控制因素,而青藏高原在距今约350万年启动新一轮快速隆升,至今以隆升4000米左右,显著影响了全球季风[29-30]。
最近15万年和最近1.1万年的气温变化 | 在15万年的尺度上,当代是一个快速升温之后的稳定高位期;在1.1万年的尺度上,当代处于总体稳定、缓慢降温(不考虑当代全球变暖)状态下。图源@NCDC(上图)、文献[31](下图)
大约8000年前的诺森格瑞比期(距今8200~4200年前)比今天温暖3~4摄氏度,长江的入海口还在镇江附近,东海海平面比当代高2~3米[32-34]。但这也与我们无关,因为当时正处在一个十万年气候旋回结束后的高温期。在万年至十万年的观察尺度上,地球自转轴的变化会引起接受太阳辐射强度的改变,从而改变地球的气候,这被称作米兰科维奇旋回,它们同样融进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底色。
不同周期的米兰科维奇旋回与冰川期的对应图 | 米兰科维奇旋回拥有若干种不同级别的周期,周期大概为9.5万-12.5万年的偏心率旋回对最近几十万年的气候控制因素最为明显,其他的周期则叠加在一起。图源@wikipedia
这些不同时间尺度的概念,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大周期内套着小周期,小周期内套着更小的周期,叠加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体系,这也是地球系统的最大特点[1]。
俄罗斯套娃 | 地球系统具有多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它们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层层叠加在一起。图源@VCG
当我们在讨论“气候变暖”时,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百年时间尺度上,世界的温度正在快速升高;假如站在的十万年尺度上时,当代地球正处在上一次十万年周期结束后,快速升温已经结束、即将启动长达数万年降温期的阶段;假如站在5000万年的时间尺度上,地球新生代以来长期变冷的趋势十分明显,再持续个千万年似乎也不成问题。
基于不同观察尺度的地质历史时期温度变化曲线 | 本图中不同时代的观察尺度大小不同,从亿年尺度到千年尺度,我们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图源@VCG
策划撰稿 | 云舞空城
视觉设计 |陈随、郑伯容
图片编辑 | 谢禹涵
内容审校 | 陈景逸
封面来源 | 底片人物为George Carlin,来源于mintpressnews.com
[1] 汪品先, 田军, 黄恩清, 马文涛. 地球系统与演变[M]. 科学出版社. 2018
[2] Righter K. Volatile element depletion of the Moon—The roles of precursors, post-impact disk dynamics, and core formation[J]. Science advances, 2019, 5(1): eaau7658.
[3] Pinti D L.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oceans[M]//Lectures in astrobiology.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5: 83-112.
[4] Sleep N H. The hadean-archaean environment[J]. Cold spring harbor perspectives in biology, 2010, 2(6): a002527.
[5] Tucker R F, Viljoen R P, Viljoen M J. A review of the Witwatersrand Basin—The world’s greatest goldfield[J]. Episodes, 2016, 39(2): 105-133.
[6] Bob Moriarty. Novo Seeks Witwatersrand West. 2014-03-27. (http://www.321gold.com/editorials/moriarty/moriarty032714.html)
[7] England G L, Rasmussen B, Krapez B, et al. Pala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rounded pyrite in siliciclastic sequences of the Late Archaean Witwatersrand Basin: oxygen‐deficient atmosphere or hydrothermal alteration?[J]. Sedimentology, 2002, 49(6): 1133-1156.
[8] Da Costa G, Hofmann A, Agangi A. Provenance of Detrital Pyrite in Archean Sedimentary Rocks: Examples From the Witwatersrand Basin[M]//Sediment Provenance. Elsevier, 2017: 509-531.
[9] 孙枢, 王成善. Gaia理论与地球系统科学[J]. 地质学报, 2008, 82(1):1-8.
[10] Kirchner J W. The Gaia hypothesis: fact, theory, and wishful thinking[J]. Climatic change, 2002, 52(4): 391-408.
[11] Tyrell T. The Gaia hypothesis: the verdict is in……[J]. New Scientist, 2013, 220(2940): 30-31.
[12] Kirchner J W. The Gaia hypothesis: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J]. Climatic Change, 2003, 58(1-2): 21-45.
[13] Lenton T M, Latour B. Gaia 2.0[J]. Science, 2018, 361(6407): 1066-1068.
[14] Brigid Hains. Earth’s holy fool? AEON. 2013-01-14. (https://aeon.co/essays/gaia-why-some-scientists-think-it-s-a-nonsensical-fantasy)
[15] Waters C N, Zalasiewicz J, Summerhayes C, et al. The Anthropocene is functionally and stratigraphically distinct from the Holocene[J]. Science, 2016, 351(6269): aad2622.
[16] Smith B D, Zeder M A. The onset of the Anthropocene[J]. Anthropocene, 2013, 4: 8-13.
[17] NOAA. Carbon Cycle Greenhouse Gases. (https://www.esrl.noaa.gov/gmd/ccgg/)
[18] IPCC, 2014: 气候变化2014: 综合报告.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第二工作组和第三工作组报告[核心撰写小组、 R.K. Pachauri 和 L.A. Meyer (eds.)]. 瑞士日内瓦 IPCC,共151页.
[19]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4:决策者摘要。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A部分:全球和部门评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Field, C.B.、V.R. Barros、D.J. Dokken、K.J. Mach、 M.D. Mastrandrea、T.E. Bilir、M. Chatterjee、K.L. Ebi、Y.O. Estrada、R.C. Genova、B. Girma、E.S. Kissel、A.N. Levy、S. Mac-Cracken、P.R. Mastrandrea和L.L. White (编辑)]。剑桥大学出版社,英国和纽约,纽约,美国,PP. 1-32。(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
[20] Hughes T P, Kerry J T, Baird A H, et al. Global warming transforms coral reef assemblages[J]. Nature, 2018, 556(7702): 492-496.
[21] Brian Kahn. Bleaching Has Hit 93 Percent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2016-04-20. Climatecentral.org (https://www.climatecentral.org/news/greater-barrier-reef-coral-bleaching-20267)
[22] Donavyn Coffey. What Is Coral Bleaching?. 2019.01.31. Livescience.com (https://www.livescience.com/64647-coral-bleaching.html)
[23] Setter R, Mora C.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Site Selection for Coral Restoration[C]//Ocean Sciences Meeting 2020. AGU, 2020.
[24] Lauren Lipuma. WARMING, ACIDIC OCEANS MAY NEARLY ELIMINATE CORAL REEF HABITATS BY 2100. 2020-02-17. Agu.org (https://news.agu.org/press-release/warming-acidic-oceans-may-nearly-eliminate-coral-reef-habitats-by-2100/)
[25] 谢晖, 周红宁, 杨亚明. 我国登革热重要媒介埃及伊蚊的研究进展[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 22(2):194-197.
[26] 中国气象报. 气候变化可能使中国农业更加脆弱. 2019-12-13. 中国气象局.(http://www.cma.gov.cn/kppd/kppdmsgd/201811/t20181129_484487.html)
[27] 矫梅燕 等.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蓝皮书: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评估报告(2016)[M]. 社会文献出版社. 2016
[28] Zachos J C, Dickens G R, Zeebe R E. An early Cenozoic perspective on greenhouse warming and carbon-cycle dynamics[J]. Nature, 2008, 451(7176): 279.
[29] 施雅风, 李吉均.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J]. 地理学报, 1999(1):10-21.
[30] 吴珍汉, 赵逊, 叶培盛, et al. 根据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估算青藏高原古海拔高度[J]. 地质学报, 2007, 81(9):1277-1288.
[31] McMichael A J. Insights from past millennia into climatic impacts on human health and survival[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2, 109(13): 4730-4737.
[32] 杨达源, 严庠生. 全新世海面变化与长江下游近河口段的沉积作用[J]. 海洋科学, 1990, 000(001):9-13.
[33] 凌申, LINGShen. 全新世以来江苏中部地区海岸的淤进[J].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06, 25(3):445-451.
[34] 徐时强. 古环境演变与海岸线变迁对江淮东部新石器文化的影响[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35] Turner S K, Hull P M, Kump L R, et al. A probabilistic assessment of the rapidity of PETM onset[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1): 1-10.
[36] Gingerich P D. Temporal Scaling of Carbon Emission and Accumulation Rates: Modern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Compared to Estimates of PETM Onset Accumulation[J]. Paleoceanography and Paleoclimatology, 2019, 34(3): 329-335.
[37] Svensen, H. Bubbles from the deep. Nature 483, 413–415 (2012).
[38] Zeebe R E, Ridgwell A, Zachos J C. Anthropogenic carbon release rate unprecedented during the past 66 million years[J]. Nature Geoscience, 2016, 9(4): 325-329.
[39] FussS, Canadell J G,Peters G P, et al. Betting on negative emissions[J]. Nature climate change,2014, 4(10): 850.
[40] Yang Y T, Sarfaty M. Zika virus: A call to action for physicians in the era of climate change[J]. 2016.
[41] Bach L T, Böhm F, Büscher J, et al. Exploring Ocean Change: BIOACID-Biological Impacts of Ocean Acidification[J]. 2017.
背景简介:文章2020年4月22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 星球科学评论 (地球到底需不需要人们保护?),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杨娜